您的位置:首页 > 道教音乐 > 正文

道乐的发展、及表演形式

2025-01-25 54 0

道乐的发展

史道教音乐的历史大约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年),寇谦之在嵩山遇到太上老君,被授予天师之位,并赐予《云中音诵新科经戒》。他制定了《乐章诵戒新法》。

此外,庐山的一位道士陆修静,通过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醮仪范,为道乐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代是道教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唐高宗曾让宫廷乐工制作道调,而唐玄宗则命道士和大臣献道曲,并亲自撰写和教授道乐。

《册府元龟》卷五十四记载了唐天宝十年四月,帝亲临道场,亲自教导诸道士演奏《步虚声韵》的情况。
至唐末五代时期,著名道士杜光庭汇编了前代道教斋醮科仪的大成,编纂了《道门科范大全集》,使道教的斋醮仪式得以进一步规范。

在这一时期,道乐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打击乐器如钟、磬、鼓,还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

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曲》等名篇流传至今,同时,诸如道士司马承祯、李会元所作的《玄真道曲》和《大罗天曲》,以及贺知章所作的《紫清道曲》和《上圣道曲》等,也成为了当时道教音乐的杰作。

宋代是道乐发展的另一重要时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别编写了大量的道乐,其中包括《步虚辞》、《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等。

尤其是宋徽宗对道乐情有独钟,他特别倚重道士林灵素,进行修改和增补道教斋醮仪式,并颁布《金篆灵宝道场仪轨》四百二十六部,同时选拔全国各地的宫观道士前往京城学习道乐。

北宋的道教音乐谱集《玉音法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乐总集,不仅收录了唐宋时期的五十首道乐曲谱,还记述了道教音乐的历史和基本常识,成为了道乐史上的重要文献。

至明朝时期,道乐得到进一步规范化,出现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该著作用工尺记谱法记录了十四首道曲,内容丰富。

道乐的表演形式

道教音乐在演奏方式上与传统社会音乐有所不同。通常,道士们自己担任演奏角色。手持法器的道士一边唱歌一边打击法器,而手持乐器的道士则专心演奏乐器而不唱歌。

音乐形式多样,包括独唱(通常由高功、都讲担任)、齐唱、散板式吟唱,以及鼓乐、吹打乐和合奏等。器乐形式通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换和禹步等场面。声乐形式则是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主要体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

在法事中,道士们会交替进行对唱、齐唱、独唱等演唱形式,执仪者庄严肃穆,动作举止与心意相合。在面对神明时,保持虚心敬意,以期打动神明,获得合宜的回应。

道乐使用了各种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包括吹、拉、弹、打击乐器,以及各种有特殊功能和意义的道教法器。其中,清脆、空灵的声音主要来自于钹、铃铛、磬等法器。

道乐的韵腔婉长,有时一个字要占据整个唱词的三分之一。虽然有时没有明确的文字,但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含义,通过神圣的气息达到了精神专注、信仰忠诚的效果。

道教音乐以致虚、常静、无为为审美标准。在斋醮时,道士颂诵词章时呈现出一种高远虚空的情态。其中,“步虚声”最具代表性,其经文有“太极分高后,轻清上属天”的描述。

被认为是众仙云游虚空时的歌唱之声,因其音韵仿佛仙人在虚空中歌唱而得名。

斋醮开始时唱诵的第一经文就是“步虚”,它奠定了乐曲的基调,道士在唱诵时要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态,进入清虚之境,才能准确表达这段经文。

庄子曾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至人神矣!”

这虽是在形容神仙之态,但也诠释了道乐的精髓之所在。

相关文章

【道教音乐】大赞韵在线播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