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历的由来
道历,本是指元始天尊开劫度人所用的年号,如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每一劫运相距甚远。据《云笈七签·开辟劫运部》记载:星斗运度,九天为一轮,三百六十轮为一周。三千六百周为一小劫,九千九百周为一大劫。每至劫运将终,则天下灾难频发,妖魔横行,生灵涂炭。元始天尊将于此时再出灵文,以保制劫运,安镇天地,救护生灵。
道历的演化
后来,道历演化成为道教专用的纪年方式,又被民间称为:华胥历、华历、伏羲女娲历、甲子历、黄帝历、黄历、夏历、农历、阴历、中华历、中历。(此处部分历法名称有争议)
道历的计算与中国传统历法同样使用天干地支进行组合,蔡邕《月令章句》云: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
天干地支相互组合为六十甲子,每六十年轮换一回,天干则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地支则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为十二地支。
我们如今常用公历的历元是以基督元年耶稣诞生日为起算时间,而中国的历元与天象有关,除唐朝曾尊老子为道教教祖,曾以老子降生年为道历之开始以外,道教始终以黄帝为道教起源。
相传在公元前2697(甲子)年,黄帝即位的那一天正逢“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七曜皆会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也。”(《汉书·律历志》),荧惑(火星)、辰星(水星)、岁星(木星)、太白(金星)、镇星(土星)、太阳(日)、太阴(月)在四十五度范围内成一直线排列,形成“璇玑玉衡齐七政”(此处“七政”说有争议)的奇观。此日即《太乙数统宗》所载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天心气运正值冬至,日月合璧,五星(指太阳系九大行星之金木水火土等五星)联珠,皆合于子,是为上元。因此道教将公元前2697年(黄帝元年)视为道历的起算点。
所以道历按干支记年法是始于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合朔并交冬至。冬至为一年之始,朔旦为一月之始,甲子日为干支记日之始,夜半子时为一日之始。
与道历不同的是,农历(阴历、夏历)自夏朝创制,由后人逐渐完善而成,不讲纪年,只记录一年时间,是按照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以冬至回归年为基准进行确定岁时,并配合季节阳光分一岁为二十四节气进行计算。
道历的推算
推算的方法,是由黄帝纪元(西元前2697年)开始,用西元前纪年数字加上如今西元纪年数字(西元2023年),所以是如今道历为2697+2023=4720年。(此处有争议,一说:因为没有“公元〇年”的说法,所以在加上西元纪年的基础上要减掉一年)
注:
一、因为道教恭敬六十甲子为神,在道教斋醮道场中,所用的表奏文牒等是对神明上章拜表,所以都书以天运甲子之岁,而不用道历纪年。
二、道历正确的写法应作“道曆”,而非“道歷”。有两点原因:
1.古代书写雕刻不便,同音字可以互相假借使用(常称通假),有时会用止部(歷)字代替日部(曆)字,后人因此容易混淆。
2.清朝时,为了避乾隆(爱新觉罗·弘曆)名讳,日部(曆)字一律改用止部(歷)字。
今天已经不用避讳,所以我们应把两个字的意义重新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