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可分五个方面去理解

2025-01-09 11 0

太上道祖老子以道言教,其著述《道德经》虽仅五千言,却微言大义、玄妙难穷。若要理解老子所言之“道”,或许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常无与常有”之道

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妙,乃变化莫测之境界,谓之神道、仙道、佛道等诸宗教之门。徼,则为窍门方法,是有迹可寻之端倪,谓之俗门之道,如文武之道、艺术之道、科学之道、治国之道、经济之道、医道、技术百工之道等。

常无之道与常有之道,非片言只语可述清,非数日之功可学会。得道之难,犹如登天,故同谓之玄。玄,有高不可攀、秘不可言、深不可测之意。细思之,耳目所触之事实,莫不如此。

常无之道追求自我解脱,常有之道追求欲识满足。两者并存,无优劣之分;两者对立,又殊途同归,皆归于大道之下。此乃伟大之道,神圣之道,无穷之道,宇宙与人类必由之道。

二、“无为与有为”之道

老子所言无为,指常无之道;无不为,则为常有之道。无为,乃与常有之道之无不为相对而言。常无之道为圣道,不作俗门之道之事,故为无为。然常无之道亦非无事可作,只是不作别家事,专作自家事。对外为无为,内里实为无不为。

故曰:“无为,非无所事事,无所用心,无所追求,更非享受清闲之偷懒……无为,是不为小,小不为,不小为;不作世俗凡常之为;不作私欲偏情之为;不作损人利己之为;不作争名夺利之为……”无为,非口头禅,而是实实在在之工夫;非目的,而是手段;非终点,而是过程;非标签,而是修养;非仙境,而是通往彼岸之渡桥。

世俗之一切,对于常无之道而言,皆属小作为。常无之道所追求之长生、登仙,方为大作为。故无为,是知其可为而不为,因其易为而不愿为。持无为方能常清,清则高,清高而绝尘。无为曰宁,心宁则思静,宁而静之,方可入宇空之境。

三、“三才”之道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老子之道,乃宇宙之大道,包罗天地洪荒至今所有曾存在过、现存、将要产生之一切“物、性、质、理”,非指一物一事。

老子之道,总归为天道、地道、人道。天道、地道为自然之道,人道为社会之道,为有为之道,即常有之道。故道为“域内四大”之首,道与天地人同在,天地人与道合,道又统领天地人。

此“四大”之结合体,乃大自然界所表现出来之一切因果、动静、始终、消长、生灭、得失、有无之玄机。

四、“四法”之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究其根本,乃人法自然即为道。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仰观日月星辰,俯瞰大地山川,于草木花鸟鱼虫之间体味生命之盈虚,阴阳之消长。或默守、或啸歌、或遨游、或独处,全身心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悟大自然自然而然之动静与变化,此乃何等惬意之事。

“嗜欲深者天机浅。”陷于尘世不可超拔者,对大自然传递之信息以及精微之变化,浑然不知。蒙尘之心,何以有天机可言?世外有高人,正因其与大自然贴近,恬淡无欲,心如止水无波,故大自然丝毫之动静都能敏锐地觉察。因此,知风意、解鸟音、辨吉凶、定乾坤。

五、“进退”之道

有学者向大师问道,大师以茶相待。杯子已斟满,他仍继续倒,水溢出杯外。学者终于忍不住说:“已经溢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大师曰:“你就像这只杯子,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如果不把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讲道?”

此故事虽简单,然其中玄理妙不可言。入圣道(常无之道)之人,若不将尘世之所学统统空掉,不将诸般情缘断绝,修道岂不成一句空话?“虚缘而葆真”或许易行,但空掉自己之知识学问却非易事。“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入此境界已属不易,如若不知秋之为秋,岂不更上一层楼?

老子曰:“虽智大迷”,“绝学无忧”。绝学之目的,在于弃智。世俗之智有善恶之分,善智用于常有之道,是生命之能量,是创造世界之基因。而舞巧弄诈之恶智,即使常有之道能包容接纳,与善智相对而存在,也只能说是小智。实质上,乃是迷之又迷之大糊涂。

只要是世俗之智,无论善恶,对于常无之道而言,都是一种难以清醒之困惑和迷津。当然,恶智更甚。世俗之智皆后天学而得之,绝学即是要将所学之智全部抛弃。弃之念净,忧便愈少。要弃智,须先空其杯。

这一退一进之间,蕴含大道之理。

相关文章

三元九运之“九紫离火”运!
魔考,修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阻碍、不顺。
人有三六九等,动物亦然
道家内丹术修炼,带你了解神秘的“炁”!
传度之后该做什么,你都清楚吗?
石狮子摆放的注意事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