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之道”的儒家生命观

2024-11-15 31 0

 1.“天人合一”。儒家继承了殷周以来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主张天人相感相通的天人合一观念。儒家认为天道寓于人道之中,天道人道是统一的。《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生命是自然生成的,天命赋予人的生命和本性,这样天道和人道就统一起来了。孟子从心性上解释天人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我们为什么要遵循天道?因为人源自于天,最后还要回归于天,这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并非仅仅是人和自然在物质层面的统一,而深层次是指人心与天道的相通,人的生命和自然的生命在本质上达到统一。人道的根据是天道,天理良心一体,儒家认为天理良心是人最高的道德根据。程颐说“道与性一也。”(《程氏遗书》卷25)儒家的“天人合一”肯定了天与人、自然与人类社会具有统一性,并视这种统一性为和谐的最高境界。

2.“和而不同”。《国语》记载了西周末年史伯与郑桓公的对话,史伯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国语·郑语》)开启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和同”论辩。《左传》记载了晏婴与齐景公的对话,晏婴提出了“和与同异”的思想。到儒家这里,将“和”提升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儒家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意味着君子做人做事有原则,讲信誉,有法度,胸怀远大,包容万物;而“同”意味着小人做人做事表面上随声附和,竭力求同,但实际上他们不讲原则,没有胸怀,不能容忍不同的事物。“和”是不同事物的统一,而“同”是完全一样。君子和而不同,有包容之心,能够和衷共济、和平共处;而小人一味尚同,追逐臭味相同。正因如此,“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通过“和而不同”可以看出,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生命是能够包容万物的,生命不仅在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生命还在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和谐精神。

3.“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者,宜也,指做事适当、合道。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则因“利”弃“义”。“小人喻于利”,意味着“利”是其最高的追求,见利忘义。在儒家的观念中,“义”具有至高的地位。我们经常说的有情有义之人,是有道有德的人。在儒家看来,如果缺少仁义、道义、情义的“义”字,人就无异于禽兽。孟子认为人之所以高于禽兽是因为人有道德,讲仁义。正是由于这样,“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谓之大丈夫”,“吾善养吾浩然正气”,这种浩然正气显然是体现了道义的生命观。无数仁人志士能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生命看作是更高的生命。“义利之辨”中“利”和“义”实际上是统一的,“求功当求天下功,计利当计天下利”。当人们追求的功利不是一己的私利,而是大众的福利,这样的“利”就是众人的“义”,“义”和“利”就统一起来了。义不在于追不追求利,而在于怎么追求利,追求到利之后怎么办,这决定了义利观的境界。儒家对义利的理解非常深刻,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中和之道”。《尚书·大禹漠》中提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孔子首次提出“ 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论语·雍也》)以中庸为最高美德。《中庸》提出“君子之中庸,君子而适中”,又进一步提出“ 中和”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之道是儒家的根本之道,强调的是一种生命的和谐之道。孔子认为人要畏天命,天命需要敬畏,因为人还无力改变天命,这个天命是我们的大生命。按照儒家来说“天命之谓性”,天命赋予我们以自然本性,我们率性而行就符合道。人知天命,人道就能符合天道,人心就能顺应自然,就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样就能守持生命的中和之道。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儒家很注重天下为公的文化政治,以此谋求世界大同。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种天下情怀感染着儒家的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基于其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天下。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仁人志士都信奉“天下为公”。《礼记》讲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天下大同的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儒家的这种天下情怀倡导人生在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人活着不只是为自己,还要大济天下苍生。

总的来看,儒家注重人生在世,倡导积极人世的精神。人要活得更像德来支配人的生命,成就君子和圣人的人格。儒家注重人世或叫救世,倡导积极地行走在人世间。人不仅应当做自己的主人,还应当做社会的主人,做天下的主人,即“天民”—— 天地之子。儒家的“天民”超越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公民,这个境界是非常高的。儒家讲人爵与天爵的区别,作为天民,人获得了一种天爵,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尽心知性知天”,通过修心养性,使心性接通天道。

相关文章

老子的六大智慧成语,学会可享用一生!
人死灯灭时,能带走什么?
道教供水有什么讲究?及注意事项
四离四绝四废,择日一定要避开的日子!
道教的七字真言
为什么会有“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的说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