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道教典籍 > 正文

《阐真篇》:含万法于一空,纳一空于万法

2025-03-04 37 0

《阐真篇》

原夫道本无名,因名立名。
道本无形,因形成形。
名者,道之用。
形者,道之体。
至道之体,本无定位,冲然漠然,而住于无所住也。
非空非有,非来非去,非始非末,非向非背。
明明而非照,历历而不知。
融空有,合真妄,万象纷纭,而自不适闲者,我为法转也。
一镜圆明,而物无遁形者,法为我用也。
真妄相待,迷悟相因,融妄即真。
犹冰之于水,转迷就悟。
犹影之于形,夫鉴觉之功。
不至于圆满者,心有照也。
欲泯照而觉圆,须无心而应运。
故曰:天地同根,物我一如。
明并日月而普被其光辉,功高二仪而均受其陶镕。
非至人之无心,孰能一至于此乎。
是以太上跨青牛而观化,至圣乐沂水以徜徉,皆灼知万物之备于我,而未尝有心于万物也。
无心于道,故处处是道体。
水燥火湿,阳静阴腾,一来一往,互为出入。
化母孕其灵胎真君宰其坚骨,是以丹汞成焉,谷神养焉。
内外明彻,表里洞达,内其神而神固,外其身而身存。
然后易彼幻形,成其真体。
出此真体,转彼幻形。
是知大地山河,无非我体。
虫鱼鸾鹤,悉成我身。
可以翔六合,放旷八表。
泠泠然,御景风,乘庆云,逍遥于圣人之世。
观瞻舜日尧天,又何必蓬瀛阆苑。
更问壶中天地乎。
虽然,非参无悟,非悟无修,非修无证。
含万法于一空,纳一空于万法。
不空即空,空即不空,是之谓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即真空而显妙有,即妙有以证真空。
于参而实无所参,于悟而实无所悟,于修而实无所修,于证而实无所证。
是谓之真参真悟,真修真证。
所谓冲然漠然,而住于无所住者,此也。

相关文章

《元始说功德法食往生经》受此法食者,生天登紫微
外相不入,内相不出:《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
夫欲修道,先能舍事:《洞玄灵宝定观经》
《庄子·齐物论》全文及译文
千古奇书《化书》:原文+译文
《阴符经》中盗机逆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