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了心经》 【原文】 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心动无静,不动了真。 【译文】 若要修道,首先要关照自己的念头。念头是原神的主人,一切动静行为都源自于念头;…
元始说度酆都经,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乃七元真人所说,又名《七元真经》。内言超度酆都罪鬼死魂,救济众生之法。其法当于天有灾疫刀兵之时,建七元道场,拜奏表章,佩符诵咒,招神灵下…
《阐真篇》 原夫道本无名,因名立名。道本无形,因形成形。名者,道之用。形者,道之体。至道之体,本无定位,冲然漠然,而住于无所住也。非空非有,非来非去,非始非末,非向非背。明明而非照…
青龙上有溪,名讳在皇都。青龙若平冈,富贵足千箱。 注:屋宅人宅,欲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邱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 门高胜于厅,后代绝人丁…
在道教中,《阴符经》和《道德经》、《周易参同契》一起,被称为道家三大基本经典。在道教典籍中,《阴符经》还是唯一一部对人类灾难有敏感度和关切度的书。故而,其在道教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
《钩锁连环经》为《白玉蟾真人全集》中所录,文中以太乙元君为著述者,将金丹与铅汞、河车、黄芽、白雪、火候等等乃至于虚无的关系,层层递进一一解说。把深奥的丹经名词浅显而易懂的讲了出来,…
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问题。 感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只要对…
经名: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又名《生天得道全真了身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时期。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经主要阐述了“了身”之法,旨在指导人们通过修炼身心,超…
《打坐歌》——张三丰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净无为是根源。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情志过极,可导致内脏发生疾病 “健康的身体寓于健康的精神”。 人的精神状态与脏腑气血的功能互为影响,调摄情志以保养精神,对保健强身大有益处。 脏腑气血失调,也会引起情志的变化,《灵…
太上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寿经 道言:吾隐六合之内,处明堂之中。守炼精魄,自然冲冲。明达四远,万境咸通。开辟之始,道之先宗。吾陈此因,说子之身。子须秘受,勿施于人。天有七机,亦有三光。…
文昌帝君传授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乃文昌帝君降授凡间学子,要人行善积德,为子孙后代累积阴功的通俗经本。阴骘就是阴德,要人多积阴功阴德,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这样就会得到神灵暗中庇…
1、《易经》的形成,就是处于周人的这样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之下,处于周人的一种强烈的敬德配天的责任感之下。 尽管我们不能否认《易经》的形成是出于筮法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易经》由形式到…
经名:吕祖百字铭。此铭为丹家真传,需要背诵纯熟、慢慢体验,学道者领悟了此《百字铭》,就等于掌握了丹道全诀,所有功法皆可依此印证。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一句是命功,即“凝神入炁…
太乙救苦护身妙经 尔时,元始天尊在玄景之上清微天中九色玉堂,升七宝座,放大光明,普集万灵,与天教化。十方天尊、道君、老君、帝君、元君、丈人、圣人,万万仙众,俱来诣座,听宣妙法。於是…
太上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 漂浪爱河,流吹欲海,谁言河海阔,深浅尚能知,爱欲情无底,何年有出时。沉滞声色,水鸟及风林,咸归一法音,如何颠倒性,自起万般心。迷惑有无,虚无含有象,有象复归…
1、丹道奇书《入药镜》,每句一篇详解探究: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 这一句,想要明白,就有首先弄清楚人体的乾坤何在(当然本句的乾坤不止一层含义,先言初层)。 周易说:“乾为…
1、上药三品,神与炁精。 [释义]:上药指最好的药物,三品即三种。内丹所用的三种药物,即神、炁、精三者,又称为“三宝”。有先天三宝、后天三宝之分别:先天三宝指先天真一之神、先天真一…
《服气诀》 凡服气先偃外闭口鼓顾腹,令气满口即咽,咽时作意蹙向后吞之,如食入喉,喉有三道一道气从藏中出,至口微出鼻,令满口,于其出息蹙断便咽,咽分为二道,津液存入两肾,气存入肠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