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歌》——张三丰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净无为是根源。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情志过极,可导致内脏发生疾病 “健康的身体寓于健康的精神”。 人的精神状态与脏腑气血的功能互为影响,调摄情志以保养精神,对保健强身大有益处。 脏腑气血失调,也会引起情志的变化,《灵…
太上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寿经 道言:吾隐六合之内,处明堂之中。守炼精魄,自然冲冲。明达四远,万境咸通。开辟之始,道之先宗。吾陈此因,说子之身。子须秘受,勿施于人。天有七机,亦有三光。…
文昌帝君传授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乃文昌帝君降授凡间学子,要人行善积德,为子孙后代累积阴功的通俗经本。阴骘就是阴德,要人多积阴功阴德,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这样就会得到神灵暗中庇…
1、《易经》的形成,就是处于周人的这样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之下,处于周人的一种强烈的敬德配天的责任感之下。 尽管我们不能否认《易经》的形成是出于筮法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易经》由形式到…
经名:吕祖百字铭。此铭为丹家真传,需要背诵纯熟、慢慢体验,学道者领悟了此《百字铭》,就等于掌握了丹道全诀,所有功法皆可依此印证。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一句是命功,即“凝神入炁…
太乙救苦护身妙经 尔时,元始天尊在玄景之上清微天中九色玉堂,升七宝座,放大光明,普集万灵,与天教化。十方天尊、道君、老君、帝君、元君、丈人、圣人,万万仙众,俱来诣座,听宣妙法。於是…
太上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 漂浪爱河,流吹欲海,谁言河海阔,深浅尚能知,爱欲情无底,何年有出时。沉滞声色,水鸟及风林,咸归一法音,如何颠倒性,自起万般心。迷惑有无,虚无含有象,有象复归…
1、丹道奇书《入药镜》,每句一篇详解探究: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 这一句,想要明白,就有首先弄清楚人体的乾坤何在(当然本句的乾坤不止一层含义,先言初层)。 周易说:“乾为…
1、上药三品,神与炁精。 [释义]:上药指最好的药物,三品即三种。内丹所用的三种药物,即神、炁、精三者,又称为“三宝”。有先天三宝、后天三宝之分别:先天三宝指先天真一之神、先天真一…
《服气诀》 凡服气先偃外闭口鼓顾腹,令气满口即咽,咽时作意蹙向后吞之,如食入喉,喉有三道一道气从藏中出,至口微出鼻,令满口,于其出息蹙断便咽,咽分为二道,津液存入两肾,气存入肠胃也…
1、道教有全真、正一两大派系,因受影视剧的影响,大众对全真道存有很大误解;又因为全真道也有出家修行的教义,所以人们总是把全真道与释教的修行混为一谈。 要明白“全真”二字要义,就不得…
俗语说:“床不离七、棺不离八、桌不离九”,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这句话一般是过去的木匠们说的。其原话来源于《鲁班经》:“凳不离三、门不离五、床不离七、棺不离八、桌不离九。”…
【原文】 夫所谓养生者,先知爱身,则可以修身,知修身,则可以治心,能治心,则可以养生。 【译文】 所谓养生,首先要懂得爱惜自身,这样才可以修养自身;知晓修养自身,才能够调治内心;能…
《五岳真形图》作为道教重要的灵图之一,其起源历史悠久,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与象征意义。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这幅图有着深刻的宗教背景和多重用途。 《五岳真形图》的出处 《五岳真形图》起源…
1、《易经》是一部什么书?其特点是什么? 《易经》是中国古代研究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自然哲学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山之作,位列五经之首。它以太极为宇宙观,以象数理为思维工具…
北帝黑书律 一、诸法官欲检黑律条示鬼神,先当望北极,炷香启奏紫微北极台斗,四圣,三官,酆都大帝,三天法师,宣白投词及鬼神情犯,礼拜北帝,然后公检行刑。违者去寿三年,死入大铁围山。再…
太上洞真安灶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炊母神母向太上元始至尊请示安灶之法。至尊宣称灶君主镇中堂,唯好清净,若犯忌讳,则令家宅不安,人口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