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天师:求道者该怎么学道、证道、行道

2025-01-14 6 0

《老子想尔注》是道教早期典籍,是由东汉时期道教创始人祖天师张道陵为教团讲授《道德经》而注,经嗣师张衡、系师张鲁之继承完善而最终成书。《老子想尔注》为道教内部流通的《道德经》重要注本之一,是道教信仰、道学理论、戒律思想形成的标志。

在《老子想尔注》中祖天师以“道”之口吻,对奉道者提出了学道之要求,其宗旨在于要求奉道者遵守“道诫”,去除蜀地当时社会上流行固有之淫祀乃至于耶知、伪伎等观念。《老子想尔注》中的劝诫之言,是祖师的真实意图,借助“道”言来阐述其对奉道者的关注,祖师所希望的道人是去伪求真,完成从“人格”到“神格”的蜕变。对于《老子想尔注》对奉道者的关注和要求,按照文本可分为“真思志道,学知清静”、“守道全身,不为二过”、“广布道诫、助道宣教”三个学修阶段。

真思志道,学知清静

祖师认为一个真正求道的人,要做到“与不谢,夺不恨”,不随社会上一般人俗人的意志而转移自己的纯善之心。学道者“真思志道,学知清静”,则看起来似如痴如愚,是因为其内心清静的缘故,质朴的本心就会显露出来,然后其精神清静而洞达一切,可以观察到世间万物至为微妙的一切事物。内心清明自在,不流连于俗世,此“清静”为修道之要旨。

祖师再三勉励奉道者要“真思志道”,其一心向道当如“谷水之志欲归海”,如此则“道德常足”。修道者“思卧安怵”皆不思世间杂事,但志心在道上,不费心劳神于俗事。学道自然与俗不同,“独自懃苦”。当时或是受到冤枉困苦,但后则可以“致正”。人行道归于质朴,则与道合之。“闻道不能行”,待其老年之后悔恨亦无用。道人应当遵守道诫,因为“道”去则死,不能通过太阴炼形,就像“鱼失渊去水则死”一样。祖师认为守好“道诫”也是颇不容易的,毕竟需要奉道者抛却所有物欲及外缘,但是对得道者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技巧——“道诫甚难,仙士得之,但志耳,非有伎巧也。”

守道全身,不为二过

《老子想尔注》认为想要得到“仙寿天福”,要信道、守道诫、“不为贰过”。“多知浮华”,应该明白“守道全身”的道理。俗人不知奉道修善当其寿数尽时毫无办法,这样的情况很多基本如此。应当学长生之法,“守中和之道”。道人要善于保养自己之精气神,以“清静为本”。其合乎道意重视清静,“终日行之不可离也”。道人的心若是被外物贪欲所迷惑,“心乱遂之”,则道去之。所以告诫道人要远离贪欲,以清静为本。圣人法道,积累善行不为恶,才能“令身长生”。恶,就像“伐身之斧”,“圣人法道不为恶”,所以其能全其身。天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世俗人对死亡是害怕恐惧的,但是俗人不信道,依然做恶不为善,所以不能逃脱死亡。

广布道诫、助道宣教

遇到真正求道的人,当其“晓道意”则可以亲近教诲他。学善的人,积极而又勤勉,可以给予赞誉和更多道业上的指引,勉励他“助道宣教”。见到恶人,为其说善业,如果其人认可其道理,那么久可以帮助他弃恶从善,对其“就申道诫示之,畏以天威”,使其改过从善。为恶人说善法,但其人不仅不听还对宣道者进行嘲讽,这种人可谓是“茤苟之徒”,其个人因缘不到,不必和他过多的言说。效法圣人常为善,“见恶人不弃也”。前去教化他,告诉他真正的道是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其人顽固不化,那就暂且如此。不信道的人如“茤苟之徒”,其因是“内信不足”。通过《老子想尔注》中之劝诫之言,不难发现其祖师的真实意图,借助“道”言来阐述其对奉道者的关注,即引导奉道者如何去作一个合格的道士。通过劝诫“俗人”要行善信道,次则遵守“道诫”,最后“行道”,这是一个理想化道士的转变过程。

相关文章

学道九患,学仙九难
欲降福而先降祸,是天之善意
修行能量的加持!
身上有这“12种异相”的人,碰到了可要小心,八成是个修行高人!
原来你家里住着这些神仙,你自己知道吗?
什么是“卦时、卦数、卦境、卦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