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自古以来,在许多名山大川里,都有历史悠久的道教宫观,例如武当山上的紫霄宫;还有青城山的建福宫、老君阁等;最神奇的是被称为“秦楚一柱、绝顶道观”的陕西塔云山道观,修建在山顶的大殿,地势十分险要,三面都是数百米的深渊,游人稍有不慎就会跌落下去。

那么,为什么道教大多会选择在山上修建宫观呢?
道教认为,道乃是宇宙生生不息之本源,其能量无穷无尽。自然界的发展乃是遵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规律。
因此,道士把自身修行作为修道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为了更好地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往往会选择远离尘世喧嚣的地方进行,以追求平和、淡然的意境和心境,更好地证道和悟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顶大多环境优美,气场充盈,登高远望,使人眼界开阔、内心平定,非常利于修行。
在修道者看来,蜿蜒起伏的山峦不仅能给人以壮美舒畅之感,还具有将人隐迹于自然、淡化俗念、修炼静心的功能。
2、道教认为,神为道气所化,仙为得道所成,神仙神通广大,造福人间,所以要对神仙加以敬畏和崇拜。将宫观建在山顶上,是希望能够无限接近天上的神仙,所以唐代大诗人兼道士的李白就写过“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名句。

在山上的宫观里不能大声说话,不然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如果仙人下凡,宫观此时就是迎接神仙的最佳之所。
古代,人们曾想象过“仙境”或在天上、或在九州之海外,而最后却落实到山清水秀的大地上,这就促成了洞天福地的产生。
道教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庄子·逍遥游》所说的“神人”是“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道教认为,在洞天福地的人间仙境可以寄托一些理想,所以道教在山上的宫观多数都是依照山体的走势而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真正地做到了天人合一。
另外,道教宫观自身的建造也同样注重选址,高山大川由于常有上好的风水走势,而形成山形磅礴、环抱灵气之地。
加之我国自古就有以山川为神、崇拜自然的传统,认为崇高的山峰本身就是神灵的化身,所以在名山大川里修建宫观,便成了历代道教的重要选择。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道教宫观分布在闹市中,可谓是咫尺红尘清净地。例如明代以来各地大兴的城隍庙。
“城”指城池,“隍”指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而城隍神便为城市的保护神,因此各地的城隍庙多建在市区中,成为了现今的一道城市风景。
在四川,坐落在闹市中的道教宫观最著名的要数青羊宫了,身处最“闹”的市,进入却别有洞天,门外的喧嚣与门内的清静似两个世界,所以身处“闹市”也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