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丹道的修炼

2024-11-29 26 0

丹道是中华炼养文化之核心,无论你是练武术,还是习丹功,要想跳出“打手”,“术士”的层次,都必须最终向前靠拢才行,故丹经道书不可不读也。

但读丹经,却非易事,那些“龙虎铅汞”的术语,“欲说还休”的隐语,加上“半瓶子醋”的似通不通的注释语,稍不注意,便会被其引到歪路上去。

读书破万卷,丹道的实修分享,以飨同好。

一、以经解经

就是说,尽量不看后人注解,直接反复研读原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周易参同契》云:“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将可睹”之语,都说明了这一道理。读到精熟,自能豁然贯通全经旨趣。

比如许多道学爱好者在读近代高真陈撄宁氏的代表作《孙不二女丹诗注》之第一首时,对“扫空生灭海,固守总持门”一句的注释“虽说初下手要除妄念,然绝不是专在念头上作工夫,若一切不依,一切不想,其弊必至毫无结果,令人失望灰心,是亦熟思而明辨也。”

不能理会,每每来信询问:“既要除妄念,又不让在念头上作工夫,究竟如何才对?”其实只要细读陈氏全部著作,便能“以后文解前文”,“以彼喻此”。

同样为陈氏代表作的《黄庭经讲义》的“致虚章第七”就已明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致虚者,非枯坐顽空也,乃动中之静也,非一切不依也,乃心依于息,息依于心,浑然而定,寂然而照也。”

陈氏著作中此处设疑,彼处作答的“自问自答”还有很多,尚有待于聪明细心,有大毅力的同道去挖掘整理。

二、以外解内

所谓内,指道家门内经典而言;所谓外,指儒释等诸子百家之学。这道理很简单。古来修道有大成者,多为饱学之士,其著作往往出入三教,纵横百家,苟无相当的“外家”学识,将何以明了先人意趣?

三教调合的研究方向,从很早就开始了,至于明清尤甚,在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历史范围内,欲求一“纯粹”的道家著作,绝无佛家儒家名词者,可谓“犹如觅兔角”。

陈撄宁先生虽欲将“仙学从三教中单提出来”,但到注解《孙不二女丹诗》时,却仍不得不引用佛家术语,即此之故。

例如在解注第二首“况被尘劳磨,哪堪疾病缠”一句时说:“或问‘六尘之说,乃释氏语,何故引以注丹经?’答曰:‘非我之咎,原诗已喜用佛家名词,如生灭,如真如,如舍利子等,皆非道家所本有者,不引佛典,何能作注?’”

三、以无度有

以无度有,本是内家功应敌的不二法门,即当搏斗之时,我不先发,静其心如澄水,空空洞洞,一念不生,此为“无”,但只有“无”,才能更好地觉察对方的“有”,心如明镜鉴容,澄水照物,准确的察知对方的进攻方向,力的大小,甚至进攻意识等(此理太极名师李雅轩先生言之最精,可惜已经去世,今之人多注重姿势、筋骨,哲人其萎,不亦悲乎?)

而这里所说的“无”,是指那些真修实证,有很高成就却因淡泊名利而默默无闻的人;“有”,是指那些享大名于世的人。

以无度有,就是不要把眼睛只盯在那些名人对丹经的解释上,还要多参访那些隐修高士,多搜集些无名之士的文章书稿等,集思广益,相互比较,往往能得到真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名人所说未必是,靠炒作起家、徒有虚名的“名师”更不用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无名之士所说未必非,何况人海中更藏有身怀绝学的奇人。

四、以小学诠道学

“小学”,这里是指国学中研究汉字音、形、义的那一部分内容。

因为丹经都是用文言文写成,若对小学无相当深度之研究,恐难正确理解前人真意。

若实在无大段时间可用,可认真学习一下中文专业大学课程中的《古代汉语》一书,凭此程度,也能读一些浅近的文言书,如《资治通鉴》那种难度的书籍,应当构不成阅读上的障碍。

读者切莫小视这一点,否则必然“望文生义”,“曲解前贤”,因而铸成大错,贻笑与人,更怕以谬见教人,误人子弟,为祸尤甚。

相关文章

人死灯灭时,能带走什么?
道教供水有什么讲究?及注意事项
四离四绝四废,择日一定要避开的日子!
道教的七字真言
为什么会有“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的说法?
命理中的四种财路,你是哪种?

发布评论